鄞州“名人故里·紅色記憶”幸福河湖水文化研學線

水潤萬物,生生不息。從河姆渡到它山堰,從小溪流到三江口,港城寧波以其獨特的水利文明而著稱。為進一步加強水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和傳承弘揚,不斷豐富水文化載體的種類、樣式、風格,推動水文化繁榮發展,日前,寧波市發布了第二批幸福河湖水文化研學精品線路,加快培育以江河為紐帶的水文化品牌,增強寧波水文化引領力。
鄞州坐擁四明山麓與東海之濱的過渡帶,山水格局獨特,人文底蘊深厚。從古樸村落的炊煙裊裊,到名人故里的書香墨韻;從水利工程的磅礴壯闊,到紅色遺址的精神洗禮,這條研學線將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紅色教育與現代水利智慧緊密融合,展現鄞州“山水為體、文化為魂”的獨特魅力。
“名人故里·紅色記憶”研學線以梅溪流域為紐帶,串聯起自然村落、人文地標、水利工程與紅色據點,通過探訪古村肌理、聆聽名人故事、見證水利奇跡、重溫革命歷史,讓青少年在沉浸式體驗中讀懂鄞州的山水密碼與精神傳承。
第一站:童夏家村
童夏家村坐落在梅溪上游,四明山余脈環繞,是一座隱匿于山水間的千年古村。村內保留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百年古樹郁郁蔥蔥,展現著浙東傳統村落的典型風貌。村落依托梅溪水資源,形成了“枕山面水、逐水而居”的格局,至今仍延續著捕魚、浣紗等傳統水民俗。近年來,村里通過活化利用古民居,打造了民俗文化館、非遺工作室,成為展示浙東鄉村水文化與民俗風情的活態博物館。
第二站:童村名人故里
童村是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故鄉,村內留存有童氏宗祠、名人故居等歷史建筑。故居內陳列著名人的手稿、著作及生活器物,生動展現了其“嚴謹治學、報國為民”的生平事跡。童村依托名人文化,打造了“名人講堂”,定期開展科普教育與勵志講座,讓青少年在追尋名人足跡中,感悟“勤學篤行、心系家國”的精神力量。村落周邊的水系與農田,還保留著近代農耕水利的遺跡,見證著名人故里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第三站:梅溪水庫(堇山湖)
梅溪水庫建成于 1997 年,又名堇山湖,是鄞州區重要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水庫集雨面積達 40.01 平方公里,總庫容 2882 萬立方米,承擔著下游4.3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及周邊城鎮的防洪安全職責。水庫大壩氣勢恢宏,庫區水域遼闊,與周邊青山相映成趣,形成了“湖光山色、相映生輝”的生態景觀。近年來,水庫周邊建成了水利科普長廊、觀景平臺,通過圖文、模型等方式展示水庫建設歷程與水利原理,成為青少年了解現代水利工程與生態保護的重要基地。
第四站:沙村紅色文化群
沙村是浙東地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擁有中共寧波地委舊址、沙文求烈士故居等紅色遺址群。這里曾是土地革命時期寧波黨組織活動的核心區域,涌現出沙文求、沙文漢等一批革命先烈。紅色文化群內設有紀念館,通過文物陳列、場景復原、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再現了浙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研學活動中,青少年可聆聽革命故事、重溫入黨誓詞,深刻感悟“不畏犧牲、忠誠為民”的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第五站:梅溪下游生態堰壩群
梅溪下游生態堰壩群由多座錯落有致的堰壩組成,是近年來鄞州區實施 幸福河湖建設的成果。堰壩采用生態友好型設計,既保留了傳統堰壩的防洪排澇、調節水位功能,又通過營造深潭、淺灘、濕地等多樣化水域形態,改善了河道生態環境,成為魚類洄游、鳥類棲息的樂園。堰壩周邊配套建設了濱水步道、科普標識,青少年可在此觀察水生生物、了解生態水利知識,感受現代水利工程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智慧。
在梅溪水庫與沙村紅色文化群之間,開設一場“山水與紅色”主題研學課。通過對比分析水利工程對民生的滋養、革命精神對民族的激勵,引導青少年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認識到自然保護與精神傳承的重要性,樹立“守護家園、報效祖國”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