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創新水域占補指標化管理機制首個“水域指標”新增工程正式完工
近日,鄞州區姜山鎮居敬河上張村點水域新增工程全面完工,標志著全市首宗以“水域指標化”管理為目標的水域新增工程正式落地。該工程由寧波市鄞州區城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實施,投資約103萬元,新增水域面積約1205平方米,將成為首批新增水域工程存入“水域銀行”,為我區水域占補指標化管理機制的運行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撐。這不僅意味著鄞州在破解水域占補平衡難題上實現重大突破,也標志著由政府推動、國企實施、市場運作的生態價值轉化模式進入實操階段。
機制創新:從“占水難補”到“指標化管理”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各類建設項目占用水域的矛盾日益突出。傳統的水域補償方式往往面臨“哪里補、怎么補、補多少”的現實難題,補償工作滯后、標準不一、生態效果難以保障,成為制約建設項目落地和水域精細化管理的瓶頸。
針對這一現實困境,鄞州區從去年年底先后出臺了《鄞州區水域占補指標化管理辦法》和《鄞州區水域占補指標化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其核心內容是:將新增或修復的水域面積轉化為可量化、可交易、可登記的“指標”,納入統一平臺進行儲備與流轉,區內建設項目需占用水域的,可通過“水域銀行”有償購買指標,實現占補平衡。
工程落地:生態、社會、經濟多重效益顯現
作為機制落地后的首批新增水域項目,姜山鎮居敬河上張村點水域新增工程自謀劃之初就備受關注。區城市水務集團積極響應聯席會議要求,統籌資金與技術力量,于8月底順利完成建設任務。該項目通過對居敬河新增水域段實施開挖、疏浚、岸坡生態化改造等措施,在原有河道基礎上新增水域1205平方米,顯著增強了河道水面面積和蓄水容量。更重要的是,工程帶來的不僅是數字上的“面積增加”,更切實推動了村莊水環境的整體提升,受到當地村民的廣泛好評。
而從經濟視角看,該工程投資103萬元所形成的水域指標,未來可經水利、資規等部門核定后存入“水域銀行”,成為可用于市場交易的“水域指標”。區城市水務集團可作為指標出讓主體,向需占用水域的單位提供有償服務,既緩解建設單位“補償難”問題,也拓展了國企盈利渠道,實現“以水養水”的良性循環。
縱深推進:“水域銀行”持續發力,鄞州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水域占補指標化管理不僅推動水域資源從“靜態保護”向“動態增值”轉變,也激活了國有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水域指標化管理不是單純的技術操作,而是水域治理體制的重大創新。它把生態資源變成可運營的資產,讓國有企業從‘建設者’轉變為‘資源經營者’,為水利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下一步,區城市水務集團將繼續實施不小于4000平方米的新增水域工程,加快推進小浹江、楝樹港泵站配套河道等在建水利項目,并積極謀劃鄞州區九曲河(農村段)一期、二期等骨干水系建設工程。同時,鄞州將鼓勵更多國企、社會資本參與水域修復與指標生產,逐步擴大“水域銀行”的規模和服務范圍,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支持重大建設項目落地,持續改善河湖生態面貌,努力形成保護與發展協同、政府與市場并舉的水域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