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制造:向“新”而行 煉“智”成金
鄞州制造正以變革詮釋“新”與“智”的融合力量。這里,既有冠軍企業引領產業邁入創新“無人區”,也有數字引擎驅動傳統工廠煥新重生;既有“雨林式”創新生態滋養科技型企業拔節生長,更有全方位服務體系打造發展“強磁場”。從攻堅“卡脖子”技術到馳騁新賽道,從培育單項冠軍到構建未來產業集群,鄞州正以創新為魂、智造為基,不斷重塑制造底色、提升發展成色。
●冠軍領航
鍛造硬核實力的“尖兵”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的澎湃時刻,也是音王電聲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光時刻。音王電聲為閱兵儀式專項研制了由數千臺高保真定壓防水同軸音箱構建的觀禮臺擴聲系統,并在數日內高質量完成3500只定制音箱的生產與交付任務,彰顯了鄞州制造“單項冠軍”的實力。
音王電聲的突破并非偶然。多年來,音王電聲深耕調音技術,擁有數字調音臺這一國家級單項冠軍產品。像音王電聲這樣依靠專注研發、堅持創新贏得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正在鄞州不斷涌現。鄞州制造產業基礎雄厚,擁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25個,數量居全省第一。它們以技術為刃、品質為基,不僅在細分領域做大做強,更推動區域制造業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扎根鄞州20多年,高發汽車專業從事汽車操縱控制產品的研發制造。企業堅持將年營收的4.5%以上投入研發,近三年研發費用累計達1.8億元,先后攻克多項前沿關鍵技術,生產的汽車電子換擋系統成為第七批國家級單項冠軍產品。眼下,位于潘火街道的高發汽車研發大樓正在馬不停蹄建設,投用后,將不斷延伸高附加值產業鏈。
冠軍企業,不僅在于技術深耕,更在于前瞻布局,韻升股份便是典型代表。企業持續改進稀土永磁材料生產工藝與裝備,成為行業“領頭羊”。如今,正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依托技術優勢競逐全球制造業新賽道。
企業梯隊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鄞州始終緊扣企業主體培育,深化“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雄鷹企業”梯度培育機制,推動制造業從“小而美”邁向“大優強”,源源不斷地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
目前,鄞州擁有省級雄鷹企業5家,數量居全省前列,其中不乏奧克斯這樣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大塊頭”。奧克斯業務覆蓋家電、電力設備等多個領域,旗下電氣板塊剛剛登陸港交所。企業開展全球化戰略布局,在海外建設制造基地與研發中心,并通過智慧工廠建設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目前,奧克斯智能制造科技園項目正全速推進,未來將形成產業鏈集聚效應。
從技術攻堅到冠軍引領,鄞州制造正以創新動能塑造新格局。在浙江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名單揭曉,鄞州榜上有名,彰顯了區域制造業的綜合實力與創新生態。在這片制造熱土上,冠軍企業群體仍在不斷擴容、提質,持續擦亮鄞州制造的金字招牌。
●數字賦能
激活制造攀高的“引擎”
數字浪潮奔涌,鄞州制造擁抱新技術,釋放新活力。以博威合金為例,企業不僅在數字工廠建設上成效顯著,更打造了先進的數字研發平臺,大幅提升研發效率,成功突破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成果已應用于航天等高精尖領域,這彰顯了鄞州強勁的“智造”實力與發展韌性。
不久前,浙江省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試點首批名單公布,鄞州區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汽車及關鍵零部件)試點順利入選,成為全省五大試點之一,也是全市唯一。汽車零部件產業是鄞州制造傳統優勢產業,如今借力數字經濟發展優勢,鄞州持續推進汽車零部件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累計完成覆蓋汽車零部件設計、生產、質檢全流程的20多個場景矩陣。
一批標桿企業已在實踐中走出提質增效的清晰路徑:威晟汽車建成行業首條用于生產底盤電機等產品的智能產線,以更少人力實現產品更高精度、更低廢品率,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博格華納等企業構建全要素數據感知體系,實時集成供應鏈、生產運營、物流、終端銷售等多維數據,消除業務數據“孤島”;圣龍集團、精華電子等在生產線上部署基于深度學習的機器視覺系統,實現高精度的零部件尺寸與缺陷檢測……
企業層面的積極變革,離不開區域數字產業生態的有力支撐。軟件信息、人工智能等數字企業在鄞州加速集聚,為制造業“人工智能+”與“+人工智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樹優科技致力于工業軟件國產化,從零起步,突破“卡脖子”技術,推出智能仿真優化云平臺UniXDE,并持續迭代升級,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鍛造中國制造的“數字大腦”;一木智能依托視覺檢測、視覺抓取兩大優勢技術,為中小企業提供高性價比的數字化改造服務,目前已成功開拓西南地區市場,服務上百個應用場景。
在剛剛落幕的智博會上,27家鄞企集中亮相線下展館,展現出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多元成果。圓芯電子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指腹傳感器,單指分布近百個感應點位,可實時捕捉壓力數據與分布,兼具柔性與靈活特性,廣泛應用于機器人、工業控制與醫療設備領域。
從傳統工廠的智能化蛻變到數字產業的蓬勃集聚,這背后是鄞州政企協同推進數字賦能的戰略定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塑競爭優勢的深遠布局。未來,鄞州制造還將以扎實的數字化轉型步伐,繼續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創新梯隊
培育生機勃勃的“雨林”
研發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近年來,鄞州區域創新效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連續5年蟬聯寧波市創新指數榜首,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顯著提升,2023年度R&D經費占GDP比重達3.17%,較“十四五”初期提高0.89個百分點,科技人才發展與科技成果轉化指數雙雙躋身全省第一梯隊,展現出強勁的創新引領態勢。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其研發投入與技術突破直接關乎區域產業競爭力。走進聚華光學展廳,企業自主研發的3D激光智能傳感器正對汽車零部件樣品進行掃描,屏幕上實時生成三維模型,零部件的每一處細微公差都被精準捕捉,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干預。
“汽車零部件的誤差控制要求極高,傳統人工抽檢不僅效率低,還容易失誤。”聚華光學董事長李翔瑋介紹,針對行業內微型元件檢測難的痛點,企業大舉投入,經過11年的研發,通過智能傳感器與機器視覺軟件的融合技術攻堅,實現從“肉眼判斷”到“微米級精度”的跨越。
聚華光學是鄞州創新梯隊“雨林式”培育的生動縮影。高新技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推動鄞州制造向鄞州智造轉型的中堅力量。這背后是企業持續加碼研發投入、瞄準行業瓶頸開展攻關的堅定決心,更是鄞州全區聚力新質生產力、追求更高效益的集中體現。
要讓創新之樹枝繁葉茂,離不開產業沃土。鄞州積極構建“行業頭部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協同研發體系,打通“產、學、研、用”關鍵環節,推動研發機構提質增量。截至去年底,全區累計建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214家,平臺能級持續提升,為技術攻關與產業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主體規模與質量的雙重突破,進一步夯實了鄞州制造的創新根基。目前,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增至1340家,預計今年突破1400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超4000家,兩項數量均穩居全市首位。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釋放出最大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鄞州通過開展“鄞企高校行”“技術轉移高峰論壇”等品牌活動,積極搭建對接橋梁,推動奧克斯、圣龍集團等龍頭企業與中國科學院材料所、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等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去年,全區技術交易額突破百億元。同時,全區累計實施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研發計劃134項,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卡脖子”難題在鄞州率先突破,為制造業發展注入不竭“智”動力。
●生態聚力
打造制勝未來的“磁場”
優良的創新生態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深厚土壤,更是制造業邁向新高地的核心支撐。近年來,鄞州通過系統構建全周期孵化體系、精準破解企業融資難題、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賽道、優化人才服務生態等舉措,持續匯聚創新資源,托舉區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成長有梯隊,孵化培育有體系,是鄞州創新生態的鮮明底色。作為全國首個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化政策的城區,鄞州持續優化政策供給,目前已建成雙創平臺53個,其中國家級平臺14個,孵化總面積超7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近1500家,培育出超千萬元產值企業120家、超億元企業16家,融資總額突破1.1億元,各項指標穩居全市前列。
“從幾人初創團隊到成為年營收5億元的行業新銳,我們在鄞州實現了‘三級跳’。”寶略科技負責人感慨道。2017年,企業通過創客大賽入駐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園,在政策、場地、資源對接等全方位支持下迅速成長。
這并非個例。10年來,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園通過“走出去”招商、“引進來”培育,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超千家,年產值超30億元,成功培育聚華光學、酶賽生物等一批明星企業,并引進留學人員創業企業107家、歸國人才178名。本月還新引進了10家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領域的新興企業落戶,成為名副其實的“新秀搖籃”。
針對科技型企業“輕資產、貸款難”問題,鄞州早在2012年就率先探索“風險池基金”貸款模式,并于次年在全市率先開展科技保險試點。截至目前,該基金累計為1391家企業提供貸款近50億元,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風險保障近300億元。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要素。鄞州推出“五優五遇”人才服務禮包,通過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發放購房補貼、升級“智鄞未來”云平臺等舉措,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服務環境,推動5.6萬名人才申領“人才碼”,10.4萬人次享受專屬服務,真正以暖心環境留住“最強大腦”。
布局未來,才能贏得未來。鄞州發布鏈長制工作方案,重點聚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經濟等八大未來(新興)賽道;通過技術創新挑戰賽構建區、市、省三級聯動攻關機制,該機制于今年入選省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專項試點,為提升區域創新實力加碼。
百舸爭流,千帆競發。新發展格局下,鄞州正全方位打造制造業制勝未來的“強磁場”,持續強化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鄞州制造在高質量發展中淬煉成金、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