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溪1800畝山林溪實現“點綠成金”
?一片待開發的寂靜山岙,如何實現共富蝶變?在橫溪鎮櫟斜村凰山岙,創始人徐立投資建造的1800畝“山林溪農旅體驗區”項目便實現了這一共富愿景。“橫溪有‘山水新城’的底子,精品民宿、古道資源等業態都有基礎,缺的是把資源串起來的‘紐帶’。”徐立昨天告訴記者,憑借鄞州區留創會會長的身份,他快速聯動僑商資源、海外人才,將“國際視野+商業經驗”注入凰山岙,“山林溪農旅體驗區”應運而生。
徐立深耕實業多年,此次跨界進軍農旅,源于他對鄉村振興的長期關注。該項目旨在打造集“休、旅、文、商”于一體的集合式創新場域,走進“山林溪”,便有滿目青綠撞入眼簾。既有風吹稻浪、竹林搖曳的自然之景,也有現代建筑點綴于蔥郁山巒之間,諸多特色板塊構建起農旅融合的創新生態。
占地1500畝的普羅農場是絕對的“流量擔當”。這里采用“供港標準”自然農法耕作,年產作物超100萬公斤,還有與本地種糧大戶合作試點的稻蝦共育模式,并通過江山萬里自銷渠道及僑商資源網絡,將優質農產品推向市場。
種糧大戶的50畝“彩色稻田”更成了寧波的“網紅打卡點”。在僑界團隊的創意支持下,他用彩色稻種出“鳳凰”“風箏”圖案和“自在如風,萬物生長”字樣,成了農旅融合的藝術典范。
農旅融合的紅利,扎扎實實地落在了村民身上。土生土長的周大叔如今是帳篷酒店的夜班保安,他熟悉山情地貌,不僅能夠保障游客安全,還能以親切的“鄰家大叔”形象化解游客難題。這種“家門口”就業模式,讓村民在獲得穩定收入的同時,也延續著與故土的情感聯結。
濱水商業街區的“農創市集”讓村民的手藝變成了“致富密碼”。今年4月,村民王阿姨帶著傳統麥餅入駐“咬春集”,在僑界團隊建議下,她加入春筍、薺菜等時令食材,做成“咬春麥餅”,人氣爆棚,收益滿滿。此外,“山林溪”項目還有山體步道公園、藝術中心、精神禮堂等多元板塊。一條2公里長的青石板步道取代了昔日陡峭的土路,同時增設多處觀景平臺與冥想空間,凰山岙成了村民休閑健身的最佳選擇。
據了解,“山林溪”建成以來的共富成效已初步顯現,項目通過帶動就業、共富攤位、租金分紅等模式,既帶動本地村民增收致富,也為壯大鎮村集體經濟持續注入動力,實現富民強村同頻共振。據估算,項目年營收可達3500萬元至5000萬元,帶動350至500人次就業。
“政僑協作”的長效機制也由此建立:橫溪鎮黨委、政府提供戰略引領與政策支持,僑界資源則注入市場思維與創新活力。這種“政府主導+產業根植+僑智僑資注入”的模式,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如今,漫步凰山岙,風吹稻浪與咖啡香氣交織,彩色稻田與青石板步道相映成趣。這片曾待開發的山岙,正憑借僑資僑智的注入,成為鄉村振興的共富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