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解鎖鄉村振興“流量密碼” |
| 發布日期: 2025-09-12 08:48 信息來源: 區日報社 |
|
行走在東錢湖鎮建設村陶麓街區,映入眼簾的是白墻黛瓦、石板小路與綠樹成蔭的雅致景象。村民朱春寧指著沿街景觀如數家珍,這位在村里出生、長大的50多歲老住戶,如今最自豪的便是向八方來客介紹家鄉的巨變。 時光倒回到8年前,建設村卻是另一番模樣:高聳的圍墻割裂了空間,亂堆的垃圾影響了環境,雜亂的“空中蜘蛛網”電線盤踞頭頂,加之五金加工廠的噪聲不絕于耳。村莊“暮氣沉沉”,常住人口一度銳減至約700人,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外來客不愿踏足。 “我們村環繞山體而建,一面臨湖,傳說范蠡和西施就曾在此隱居。坐擁獨特的山水稟賦和悠久的人文歷史,怎能甘心看著村子就此敗落?”朱春寧和其他村民的不甘心,匯聚成了求變的內生動力。改變并非一蹴而就,通過前期老墻門修繕、“三線”落地、石板路修復、污水納管等基礎工程,村莊環境已大為改觀。2023年,隨著陶公島建設村未來鄉村項目的啟動,一場更深層次的蛻變全面展開,并于2024年11月正式開街迎客。 如今的建設村,道路開闊,空間敞亮,環境干凈整潔,現代建筑與古老村落和諧交融,“推窗見綠、開門入園”從愿景變成了村民的生活實景。 最讓村民欣喜的,是旅游人氣帶來的勃勃生機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天氣適宜時,村子里單日能迎來3萬余名游客,一個周末的旅游收入就能達到數十萬元。”朱春寧介紹道。美麗的生態環境直接轉化為了“美麗經濟”:村民王建華還未捕撈的魚蝦,早已被附近餐館預訂一空,收購價節節攀升;傅志娣重拾熏魚的老手藝,雖忙碌卻樂在其中;忻亞培每天制作一桶木蓮凍,放在村里無償提供的共富攤位上售賣,很快便銷售一空。 據建設村黨支部書記朱球介紹,此前村民年分紅不超過1500元,而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大幅增加了120多萬元,村民分紅達到了歷史新高,且未來前景更加可期。 建設村的蝶變,是東錢湖鎮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個精彩縮影。近年來,該鎮堅持以本土化、時代化為導向,以建設村為重點村,輻射帶動沿湖和山區9村聯動發展,致力于塑造“美麗經濟集群化、產業生態鏈條化、服務供給網格化”的組團發展范式。同時,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錢湖特色、鄞州品質、寧波氣派的文化地標。比如,對錢湖秘境、寧波書畫院、南宋石刻公園、小普陀等進行提升,串點成線,形成交互型文化項目群;由世界級建筑大師隈研吾設計的韓嶺美術館;以“稻田與廊橋”為主題并承辦過中東歐博覽會的國際會議中心等項目,正不斷提升著東錢湖的文化辨識度。 除此之外,東錢湖鎮還深挖“宋文化”“茶文化”等內涵,推出“游宋錢湖”“尋宋錢湖”系列產品和線路,研發以“食、詩、酒、茶”等為載體的宋韻文創產品,并全面開啟“藝術賦能村民,村民振興鄉村”的創造性探索,讓城楊村、俞塘村等昔日偏遠鄉村躍升為網紅打卡地和共同富裕典范。 千年宋韻遇上現代鄉村,擦出了別樣的火花。東錢湖鎮正在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讓古老文化遺產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繪就一幅山、水、人與古今交融的美麗畫卷。 |
|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